详细内容

发布时间:2023-03-06

【专家发布】露地蚕豆赤斑病、霜霉病用药提示

        蚕豆是江苏代表性经济作物之一,绿皮蚕豆、大白皮蚕豆等相继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当前,鲜食蚕豆及其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种植面积、经济效益逐年上升。


        蚕豆赤斑病、霜霉病是蚕豆生长季主要病害,于蚕豆秧苗期至结荚期均有发生,严重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

蚕豆赤斑病 

1.1 发生规律

        蚕豆赤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淡色菌科葡萄孢属的真菌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 )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蚕豆赤斑病发病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达50%以上。近两年由于冷冬影响,受冻害的蚕豆赤斑病由往年的2-4月才始见病斑,发展为上一年的12月初即初见病斑。春季若遇连绵阴雨、田间湿度大、温度适宜,极易造成该病害流行,因此,蚕豆赤斑病第一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至3月上中旬以提高药剂对蚕豆的保护作用。



1.2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时播种,选择秋季10月上、中旬晴朗天气进行。深翻土壤,开沟理墒,增强土壤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一般每667㎡施过磷酸钙40kg、腐熟有机肥800kg。合理密植,避免连作。

        药剂防治:因蚕豆赤斑病暂无药剂登记,团队根据前期筛选试验结果,推荐于蚕豆初花期(常年在3月上中旬)使用表1中进行第一次防治,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可有效控制赤斑病的发生流行,建议科学轮换用药。


蚕豆霜霉病 
2.1 发生规律

        蚕豆霜霉病主要由野豌豆霜霉蚕豆专化型( Peronospora viciae) 引起,它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植株发病的初侵染源。随后再产生大量孢子囊和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是低温高湿型病害,在冬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或湿度较高的地区,有利于该病害发生,近几年在蚕豆上有所发生的病害,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病初期,蚕豆叶片上的斑点轮廓不明显,呈浅黄色小斑痕,发病后期,叶片变色部位不断扩大至整张叶面,叶片背面密生浅紫色霉层,病叶逐渐从淡黄色变成青褐色,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全株干枯死亡。近年通过观测调查,蚕豆霜霉病于蚕豆秧苗期至结荚期均有发生,与气候和田间湿度有关,冬季气温偏高的年份,蚕豆苗期即可见病,这时的病情发展较慢,一般不用防治,病情发展高峰期一般在开春气温回升后(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出现,至蚕豆结荚期,如果气温和湿度适宜,病情发展迅速。因此,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在3月下旬-4月上旬始见病即可防治。



2.2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于播种前2-3天晒种,增强蚕豆抗病性;避免连作,实行两年以上的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清洁田园,深翻土壤,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减轻病害发生。

        药剂防治:团队依据多年的蚕豆霜霉病药剂筛选及残留试验结果,推荐在蚕豆霜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表2中药剂茎叶喷雾2-3次,间隔7-10天,可有效防治蚕豆霜霉病。4种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均未出现药害现象,对蚕豆生长安全。摘取的鲜豆角最终农药残留量检测均未测出残留,食用安全。


相关问题可咨询农技耘 农业专家-植保”-江苏省农药总站沈迎春研究员

点击链接咨询该专家

来源:江苏省农药总站、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中国农业大数据网站及移动端农务通APP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稿酬未付和其他任何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12-65716709#8012